鄧白氏環球編碼
658198441
「零件也要做SPA?」——表面處理讓精密加工更完美的關鍵
在精密加工領域中,「表面處理」並不只是外觀美化,更是影響零件性能、壽命與尺寸穩定性的關鍵步驟。
對 CNC 加工零件來說,電鍍、氧化、噴砂、塗裝等處理若未與前段加工設計搭配良好,即使外觀看似完美,也可能在裝配、公差或耐蝕性上埋下隱憂。
✨ 為什麼表面處理這麼重要?
每一顆零件的表面,都是材料與外界環境的「第一道防線」。
表面處理能提升:
- 抗腐蝕性(防鏽、防氧化)
- 硬度與耐磨性
- 導電或絕緣特性
- 潤滑與外觀質感
然而,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改變零件的表面厚度、粗糙度與尺寸公差。若前段加工未預留足夠的加工餘量,最終尺寸可能超出規格,導致組裝卡死、間隙過大或功能失效。
🧩 常見表面處理與其特性
處理方式 | 厚度變化 | 特點與應用 | 對公差影響 |
| 電鍍 | 約 5–25 μm | 提高防鏽、耐磨、導電性(如鎳、鉻、鋅、黑鎳等) | 會使尺寸略增大,需預先修正尺寸 |
| 陽極氧化 | 約 10–30 μm | 鋁件常用,提升硬度與抗蝕性,可著色 | 外層硬化但易脆,不適合有螺牙配合面 |
| 化學鍍 | 約 5–15 μm | 均勻覆層,適合形狀複雜零件 | 厚度均一,但會影響孔徑與公差 |
| 噴砂 | 0 μm(僅表面處理) | 去除毛邊、增加附著力、霧面外觀 | 改變粗糙度,對裝配面需避開處理 |
| 塗裝 / 烤漆 | 約 20–50 μm | 外觀保護與識別用途 | 厚度大,螺紋孔與配合面須遮蔽 |
⚙️ 表面處理與加工公差的關鍵關係
表面處理的厚度雖以「微米」計,但對高精度零件而言,幾微米就可能決定是否能裝上去。
舉例來說:
- 一顆螺帽內孔若電鍍 15 μm,實際螺紋會被填平,導致「鎖不進去」。
- 一支精密軸若陽極氧化後未研磨,軸徑可能超出允收範圍,使軸承卡死。
因此,在設計與製程規劃時,必須事先考量「處理厚度」並調整前段尺寸。
🧠 加工前的「表面處理預留設計」
為確保最終品質穩定,亨昌國際在設計階段會進行以下三步:
- 處理厚度補償
根據處理方式調整公差中心值,例如電鍍件外徑縮小、內孔放大。 - 遮蔽區設計
對於螺紋、配合面或接地區域設計遮蔽,避免影響功能。 - 處理後二次加工
對於高精度要求件,如鍍後再以研磨或拋光方式修正尺寸。
🔍 實務案例分享
亨昌曾為一客戶製作精密連接器零件(SUS303材質),圖面註明需 黑鎳電鍍厚度 8–12 μm。
若未修正加工尺寸,鍍後外徑將超規 0.015 mm。
因此,我們在前段加工時即設定「前置尺寸 –0.010 mm」,電鍍後剛好落在公差中值,確保裝配順暢且外觀一致。
這樣的「預留設計」是精密製造中不可忽視的專業細節。
在現代精密製造中,表面處理不只是後製,而是從設計階段就該被納入的工程考量。
這正是亨昌國際長年累積的加工經驗與品質核心—— |
